概况
机构设置
研究平台
协同创新中心
人才招聘
研究生培养
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他山之玉”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系列讲座—基于半球形高密度纳米线阵列的仿生视网膜和电化学仿生眼

来源: 发表日期:2020.07.22 浏览量:1929
返回新闻列表

“他山之玉”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系列讲座—基于半球形高密度纳米线阵列的仿生视网膜和电化学仿生眼

 

721日,我院主办的“他山之玉”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系列讲座活动,邀请到香港科技大学范智勇教授,做了题为“基于半球形高密度纳米线阵列的仿生视网膜和电化学仿生眼”的在线专题讲座。

讲座摘要:对于地球上的大多数动物来说,生物眼是最重要的传感器官。我们的大脑通过我们的眼睛获取了80%以上的周围环境信息。亿万年的进化形成了我们半球形的视网膜,其独特的特性包括高达150度的宽广视野,在中央凹处视细胞的高分辨率为1弧分,以及对光学环境的出色适应性。而且,视网膜的圆顶形状具有通过直接补偿弯曲焦平面的像差来降低光学系统复杂性的优点。长久以来,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们致力于研制模仿人类眼睛构造的成像器件来用在诸如机器人和人类视觉修复等方面。原则上,仿生人类视网膜的半球形图像传感器设计可以实现此目标。但是商用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图像传感器都是用微电子工业中的平面微加工工艺制备而成,从而几乎不可能制造半球形器件。本报告将展示一种特殊的球形仿生电化学眼,其半球形视网膜是通过气相法生长的高密度钙钛矿纳米线阵列制成的。我们使用离子液体电解质用作纳米线的正面公共电极,液态金属线用作纳米线光传感器的背接触电极,同时仿生视网膜后的视神经纤维。器件测试表明,电化学眼具有高响应度,合理的响应速度,较低的检测极限以及较宽的视野,还具有基本的成像功能。除了与人眼的结构相似之外,半球形人工视网膜的纳米线密度高于人类视网膜中感光器的密度,因此有实现更高图像分辨率的潜力。

讲者简介:范智勇,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博导。香港科大-ATAL联合实验室主任,香港科大材料表征中心副主任,香港科大能源学院,先进显示与光电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IEEE资深会员,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本科和硕士,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材料科学博士。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获得多项奖项,包括加州大学BSAC杰出研究报告奖,香港科技大学工院青年研究员奖,杰出研究奖及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奖及创新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研究兴趣集中在可用于电子及光电器件的纳米材料和结构。迄今在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Nano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了170多篇学术论文,引用次数>18,000H指数68,为2018科睿唯安高引作者。

讲座视频回放可点击访问此链接:http://www.medtion.com/meetingInfoLive.jspx?id=1304&from=groupmessage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此条新闻到: